由于想通過尋訪“子輝”家書中提到的戰(zhàn)友朱輝,而得到“子輝”的線索,8月24日一大早,作者與市收藏藝術家協(xié)會的幾位藏家,一道驅(qū)車趕往長治市。因為,朱輝是長治黎城人。
一到長治,我們便直奔為我們提供線索的長治市革命文物收藏協(xié)會收藏家楊宏偉的紅色收藏室。楊宏偉從抽屜中拿出他珍藏的《二野勁旅》《長治革命老區(qū)》《百名英雄》等書籍,向我們講解了他在這些書中尋找朱輝事跡的情況。
我們看到,在涉及到朱輝的章節(jié)中,老楊都用紅筆做了標注,而且在相關書頁中還專門夾上白紙條以方便查找。
圖為藏家們在朱輝烈士墓前查看碑文,右一為朱輝的侄兒王蘇錄。
老楊告訴我們,通過這些書,朱輝的事跡找到不少,但卻沒有一點“子輝”的信息。看來,我們還得去朱輝的家鄉(xiāng)長治市黎城縣碰碰運氣。
在楊宏偉及其他幾位當?shù)夭丶业呐阃?,我們來不及休息,便急匆匆地趕往黎城。
到達黎城后,老楊為我們介紹了一位當?shù)氐摹拔幕恕蓖跆K陵。他今年剛剛退休,現(xiàn)在還擔任著黎城縣文化研究會會長。在上黨戰(zhàn)役指揮部遺址紀念館,王蘇陵接待了我們。一見面,王蘇陵便直奔主題向我們介紹了他了解到的情況:朱輝是黎城縣黎侯鎮(zhèn)土嶺村人(現(xiàn)屬黎侯鎮(zhèn)南關社區(qū)),原名王三芳,學名王志清,生于1920年。1946年9月5日,大楊湖戰(zhàn)斗打響,時任二野三縱18旅一營教導員的朱輝帶領突擊隊,沖過密布的暗堡,撲到敵軍據(jù)守的大院,不幸倒在敵人密集的火網(wǎng)中,犧牲時年僅26歲。
王蘇陵一邊向我們介紹,一邊帶我們參觀了上黨戰(zhàn)役指揮部遺址紀念館中朱輝烈士的陳列柜。在這里,我們看到了朱輝烈士的遺像。
圖為藏家們在朱輝舊居前研讀刊登有朱輝英雄事跡的1946年9月19日《人民日報》。
王蘇陵告訴我們,朱輝的墓就在村里,朱輝的侄兒還居住在舊居中。但遺憾的是,想通過朱輝找到“子輝”應該是不可能了,因為在我們來黎城之前,王蘇陵已經(jīng)與遠在鄭州的朱輝的侄女王淑敏聯(lián)系過,她是朱輝后人中了解家族歷史最多的人,但老人今年已80多歲,而且身體不好,目前無法與人正常交流。
雖然尋找“子輝”的線索斷了,但是朱輝烈士的墓和朱輝的后人,我們是一定要去拜訪的。
土嶺村就在縣城南邊,驅(qū)車不到10分鐘我們就來到了這里。由朱輝的侄兒王蘇錄引導,在村外的一片玉米地里,我們找到了朱輝烈士的墓。墓地已經(jīng)完全被一人多高的玉米所覆蓋,拔開玉米叢,一塊墓碑顯露出來。
據(jù)了解,這塊墓碑是2000年重新設立的,碑上的字湊近仔細辨認才能看得清楚:革命英烈朱輝同志之墓。在碑兩側(cè)還刻著“解放祖國立大功,英雄永垂千古名”。墓碑背面刻有朱輝烈士的生平簡介。
朱輝烈士像
王蘇錄告訴我們,他是在三叔朱輝犧牲后過了10年才出生的,許多事情都是后來大伯、姑父、姐姐講給他聽的。三叔的墓是1950年由大伯和姑父從山東大楊湖遷過來的。在大楊湖,許多人都知道朱輝這位英雄的名字和事跡。
從烈士墓地返回,我們來到了王蘇錄的家中。老人向我們展示了他珍藏的幾件寶貝:一張1946年9月19日的《人民日報》,上面有報道朱輝英雄事跡的文章—— 《大楊湖殲滅戰(zhàn)》;一份當年用鋼筆抄錄的朱輝烈士的生平簡介;一張1950年朱輝追悼會后,鄉(xiāng)村干部與親屬的合影照片。老人還告訴我們:“三叔的遺物還有一把哨子、一支鋼筆,都保存在家住鄭州的姐姐王淑敏那里。”老人還給我們看了幾年前他去鄭州與姐姐一家人的合影。照片中的一大家人是那么的快樂幸福。
朱輝找到了,但“子輝”的線索仍然一片迷茫。我們還能找到“子輝”嗎?
作者手記
尋訪“子輝”的線索中斷了,《子輝家書》系列報道也將因此暫時告一段落。但我們尋找“子輝”的步伐不會停歇。
自8月12日本報第一篇報道發(fā)出后,這半個多月來,“子輝”的線索一直是若隱若現(xiàn),我們也一直是在希望與失望中辛苦而快樂地尋找著。
為什么要尋找“子輝”?這樣做有意義嗎?在采訪中,有時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出現(xiàn)。我們也經(jīng)常這樣自問。但是每當重讀“子輝”家書時,心頭總有一份令人難以平靜的感動;每次采訪時,那一個個雖然久遠但依舊鮮活的人和事背后跳動著的火焰,都給了我們巨大的信心:這樣做值得!我們一定要把“子輝”這樣的“火種”接過來,傳下去!這也應該是70多年前“子輝”交給我們這些后人的任務吧。
其實,尋找“子輝”并非是一定要找到“子輝”這個人。因為隨著采訪的深入,我們發(fā)現(xiàn)“子輝”是那個時代無數(shù)革命戰(zhàn)士的一個縮影,他們的精神與品質(zhì)是那么驚人的相似。不管寫家書的“子輝”能不能找到,“子輝”的事跡和精神都一定會被后人銘記、發(fā)揚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