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人書、雪糕壺、老式三五座鐘、縫紉機、黑白電視……走進山西省太原市南肖墻關帝廟的正殿,仿佛穿越回20世紀某個親友的客廳,溫馨而熟悉。觀眾絡繹不絕,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。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筑的一個典型,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、“記憶交換”市集。
捐贈者“寄存記憶”
“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陽的光輝,每一個小小的物件都能折射出歷史進步的勃勃生機?!鄙轿魇√泄骓椖俊皶r尚回響”的創(chuàng)辦人黃海波說。
這是一個跟“記憶”打交道的公益項目。近3年來,黃海波帶領30余名志愿者,征集、整理、展覽老物件,成立老物件交換市集,圍繞“記憶”,展示文化、促進溝通、留住大時代中的小故事,讓人們感受時代跳動的脈搏。
市民安素香捐贈的小炕桌就擺放在這里??蛔揽瓷先シ浅:駥?,卯榫沒有松動,上面有兩個抽屜,抽屜里留有墨水印。這是安素香的太姥爺專門給她母親做的嫁妝。
安素香說,在老家農(nóng)村窯洞的炕上,母親常往小炕桌里放一些針頭線腦。她們姐妹四人讀書時,小炕桌成了書桌,常被搬來搬去,有時在炕上,有時放地上,有時又被搬到院子里。等她長大成家,有了自己的孩子,孩子們又開始在這張小炕桌上學習。后來她在太原安了新家,母親讓她把小炕桌帶到了太原。直到家里有了寫字臺,這張桌子才棄置不用,被藏在了床底下。
“我們對這個炕桌有特別深的感情,現(xiàn)在無償捐贈給‘時尚回響’,也是給它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歸宿,最大限度地發(fā)揮它的歷史價值?!卑菜叵阏f。
隨著時代變遷,越來越多的人家從平房搬到樓房,很多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,因此不少人有了“寄存記憶”的需求。“以前手工做的立柜進不去電梯,上不了樓房,不得不扔掉”“新家沒地方放,孩子們也不喜歡”“咱不用了,應讓它們在別人那里發(fā)揮價值”……66歲的太原市民師新欣在報紙上得知山西“時尚回響”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后,把自家以前墻上掛的大鏡子、結(jié)婚時同事送的工藝品、音箱等都捐了出去。甚至在他的牽線搭橋下,鄰居家扔掉的立柜、平柜也來到了這里。
“扔了情感上不舍得,最好是捐了,想念了還可以過去看看。”師新欣說,他搬了三次家,從父母家搬到單位,再從單位搬到平房,又從平房搬到樓房,每次搬家都會淘汰掉一部分東西,而這些東西都見證著曾經(jīng)的美好。
“一開始真沒想到有這么多人捐?!鄙轿鳌皶r尚回響”城市文化交流中心的創(chuàng)辦人黃海波說,從2017年秋天至今,他們已經(jīng)收到600余名熱心市民捐贈的6000余件老物件。由于場地原因,有時候她不得不拒絕捐贈者。
黃海波的想法如同一個小火種,很快得到不少人支持。據(jù)她介紹,太原學院免費借給他們兩間教室和一間庫房,供他們存放東西。太原市文物局把南肖墻關帝廟騰出來供他們在里面辦展覽,開“記憶交換”市集。太原市還計劃給他們2000平方米的空間,讓他們?nèi)胱∶魈h城。在數(shù)字化上,今年山西省文旅廳把“時尚回響”的老物件和故事納入山西省公共文化數(shù)字資源系列,開始用專業(yè)的照片、視頻來記錄這些有意義的人、物、事。太原市勘察測繪研究院免費幫他們做城市記憶地圖,把物品的地理信息放置在真實的城區(qū)地圖上。大家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些街道、建筑里曾經(jīng)發(fā)生的故事。
“幾乎所有的捐贈人都想隔一段時間過來,看看他們的捐贈物?!秉S海波說,他們正在做一個更大的數(shù)據(jù)庫,想把具有唯一性、有故事的老物件盡快、盡多地展示出來。 “這件事情最動人的地方是百姓辦、百姓提供、百姓參與、百姓講述、辦給百姓?!碧忻穹兜路逭f,一個城市不能只有馬路、高鐵、商務區(qū),還應該有鮮活的百姓故事。如果沒人收集,多少人的記憶將隨風散去,后人怎么了解他們的父輩、祖父輩。
熱心人“交換記憶”
在師新欣的家里擺放著一件看起來略微“奇怪”的德生牌收音機,有提手、搖把手,還能照明。這是他用自己的老電話機、手表等跟別人交換來的。師新欣會不定時拿出來把玩一番。
“這個收音機比較特殊,挺喜歡的,但年輕的時候不舍得買,沒想到過了那個年代又碰到了,就換了回來。”師新欣邊說邊介紹它的與眾不同之處,原來這個收音機不僅有照明功能,還可以手搖發(fā)電,適合野外作業(yè)人員。
在那個沒有電視機的年代里,收音機陪伴他度過了最美好的青春歲月。雖然過去很多年,他依然能夠詳細講出電子管收音機、有線廣播、礦石收音機、半導體收音機等的工作原理。收音機作為主要的娛樂方式,爺爺靠它聽戲,師新欣則通過它聽小說和歌曲,就是那時他成為鄧麗君的歌迷,還在心里猜測她的長相。直到現(xiàn)在,《甜蜜蜜》《月亮代表我的心》《美酒加咖啡》仍是他最愛的歌曲。
事實上,雙方同時喜歡上彼此老物件的機會并不多。這時候贈送、暫借成為常態(tài),大家都不愿用金錢去衡量它的價值。68歲的王建章正在寫《回望知青歲月》這本書,目前已寫了6萬多字。前些天,他專門到南肖墻關帝廟里的“記憶交換”市集尋找有關知青的東西,正好看上了師新欣帶去的《中國知青史初瀾》上下冊,但王建章帶去的東西師新欣卻不喜歡,雖然兩人沒有交換成功,但師新欣把兩本書免費借給了王建章看。
“這本書很實際,對我寫回憶錄很有幫助?!蓖踅ㄕ抡f,在“記憶交換”市集,人們結(jié)交朋友,互動交流。老物件還是要在社會上發(fā)揮作用,獨賞不如共賞。
市集上,71歲的志愿者尚慶華聲音洪亮,繪聲繪色地向參觀者介紹他1962年的小學畢業(yè)證和一臺20世紀50年代的日式收音機?!斑@些東西現(xiàn)在很稀罕,我舍不得捐、賣,帶來給大家瞧瞧,順便提示大家不要隨便扔東西,若干年后再看會非常美好?!?/p>
有人好奇饸饹床長什么樣子,尚慶華就開著自己的老年代步車,將自家收藏的木質(zhì)饸饹床帶來給大家看。這是當年他的一個好友做好送給他的,如今木質(zhì)的饸饹床已經(jīng)非常少見。57歲的中專語文老師范德峰將自己積攢的外國郵票帶到了“記憶交換”市集,頗受人們歡迎。他攤開自己的集郵冊,請大家喜歡什么就可以拿走什么。一位研究地圖和地理的于先生愉快地挑走了幾張地圖郵票。 “我特別愉快,郵票放在我家只有我自己看,我也不懂,給了他可以豐富他的專題,我的郵票也發(fā)揮了最大價值,這比給我一兩萬元都開心?!狈兜路逭f,通過物件交換、贈送,可以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了解,建立友誼和信任,這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。
志愿者“傳承記憶”
3年來,山西“時尚回響”城市文化交流中心已吸引30多名志愿者加入。他們中有編輯、教師、會計、裁縫、工人、文員等,年齡最大的70多歲,最小的還是在校大學生,大家甘愿抽出時間參與征集、策展、布展、導覽、記錄、拍攝、值班等工作。黃海波說,大家做事非常認真、負責,也有豐富的人生經(jīng)驗,愿意為這個公益項目貢獻自己的力量。2018年在太原美術(shù)館舉辦的“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‘時尚回響’大型實物展”,2019年在山西省圖書館舉辦的“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‘時尚回響’大型實物展”,以及2020年的“時尚回響·小康之路”實物展全省巡展上,人們都可以看到老物件的身影。
除參加展覽外,他們還出版了圖書《40件物品中的改革開放史》《我愛北京天安門》,并計劃出版《小康之路上的光陰故事》,圖文并茂講述老物件背后的歲月。
“展覽總有結(jié)束的一天,珍藏了許多人記憶的東西可能會隨風而逝,如果用書來銘記,那么,一種永恒的意義就會得到保存?!秉S海波說,展覽的成功舉辦和書籍的順利出版都是策展人、志愿者、展品捐贈人共同努力的結(jié)果。
在“時尚回響”,既是捐贈者又是志愿者的人不少,范德峰就是其中一位。他跟記者講,每次舉辦展覽,各項具體工作都會落實到人,大家親力親為。展覽期間,志愿者們自愿報名值班,有時候顧不上吃飯,大家就拿餅子、包子、方便面充饑,沒地方午休,兩個凳子一拼湊合休息一下。除了誤餐費,大家?guī)缀醪荒靡环皱X。21歲的胡淮寧是一位在校大學生,看到“時尚回響”的老物件后,睹物思情,就加入到這個團隊成為一名志愿者。除了展覽時幫忙搬運外,他還負責微信公眾號的相關編輯工作。
“當時看到不少我老家原來也有的物件,是我媽媽的嫁妝,非常激動,以為這些東西再也看不到了,就想和大家一起來保護它們。”胡淮寧說。
作為通訊組副組長,語文老師出身的范德峰負責輔導寫作、導覽等工作。在這個大家庭里,每個人的特長得到發(fā)揮,價值得以肯定。66歲的志愿者張會珍,以前不會用標點符號、不會分段、常寫錯別字,如今已成為這支志愿者團隊里的“故事大王”,他不僅在公眾號“太原記憶”、《太原日報》上發(fā)表文章,還自己開通了“珍記憶”公眾號。他把自己小時候如何與父母相處、農(nóng)村是什么樣子、上班后怎么談戀愛、怎么受工傷、工友怎么照顧他等寫成一個個故事,與大家分享。
張會珍說,加入志愿者團隊2年多來,不僅寫作上順溜了很多,生活上也有了精神寄托。原來每天待在家里看電視,因為無事可干,晚上睡不著覺,現(xiàn)在他積極參與活動,即使腿腳不靈便,有時要倒兩趟公交車才能到活動地,他也從不叫苦喊累?!笆斋@很大,苦中有樂。”他說。
有收獲的又何止張會珍一人。黃海波說,成立“時尚回響”以來,她的人生豐富了很多,自己也變“懂事了”,理解了很多人,覺得大家很了不起,具有頑強的生命力和韌勁。對于太原這座城市,也更加熱愛和有了歸屬感。
在黃海波看來,老物件是歲月留下的秘密文件,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橫斷面,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經(jīng)常寓于這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之中。 “我很希望能夠把這些老物件傳承下去,讓更多人理解,我們的城市甚至國家,是一層一層像年輪一樣成長起來的。人們會更加珍惜現(xiàn)在的生活,更加感激創(chuàng)造美好的人?!秉S海波說。據(jù)《新華每日電訊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