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原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,其老城深處的街巷,留存著獨一無二的文化韻味。12日,市文旅局為您介紹太原老街小巷,一起品讀街巷文化,探尋這座城市的古老記憶。
東三道巷—狄梁公街—饅頭巷
東三道巷,較好地保留了明清至民國時期的建筑風(fēng)格,被稱為歷史文化街區(qū)。一個個院落排列整齊、結(jié)構(gòu)清晰,呈“豐”字形布局,典型的北方四合院,多數(shù)為昔日權(quán)貴住所。這里的建筑雕刻精美,墻體多為“夾砌墻”,即墻身是青磚砌筑、里面夾筑土坯。
狄梁公街,原名狄公祠街,因該街有奉祀唐初名相狄仁杰的祠堂,故名。狄梁公街長200米、寬8米,從南到北,紅墻映掩、古樹森森,省民俗博物館、文廟、崇善寺等鋪陳眼前,靜靜講述著歲月沉浮。
饅頭巷位于水西門街和西羊市街中間,是太原市最古老街巷之一。據(jù)史料記載,饅頭巷始建于宋代,曾是清代售賣包子的集市。古代方言稱包子為饅頭,饅頭巷因此得名。
雙龍巷—精營東邊街—皇華館
雙龍巷,府東街一帶最古老小巷,南北傾向,地形隆起,形狀如雙龍盤旋,故名雙龍巷。民國初山西省民政廳長孟元文在此建宅,稱之為升官巷。后孟家遭遇禍變,宅子主人在民國十八年將該巷改名為雙龍巷,以求家業(yè)興旺。
精營東邊街,原是明晉王朱棡的宮城所在地,順治三年,不幸被一場大火夷為平地。雍正、乾隆年間,朝廷在廢墟上建起房舍,用來駐扎“精騎營”。清中葉后,有居民行至此處,建立民宅,因街道位于原晉王府東邊,于是市民稱之為精營東邊街。
皇華館,不足兩百米,卻見證了這座城市的悠久歷史,承載了一代又一代太原人的記憶。清末民初,皇華館曾是科舉時代主考、副主考接待場所。清光緒年間的提督學(xué)政,會同督撫主管全省教育、科舉考試等事務(wù),其衙門就設(shè)在皇華館。